一、本一级学科首席负责人概况
姓名 |
李国元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4.07 |
职务、职称 及专家称谓 |
教务处处长 湖北省农技110专家 |
||||||||||||
最高学位或最后学历 (包括学校、专业、时间) |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87.6) |
||||||||||||||||||
工作单位(至院、系、所) |
湖北工程学院农学院 |
||||||||||||||||||
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最有代表性的成果 |
成果名称 (获奖、论文、专著、发明专利等) |
获奖名称、等级及证书号,刊物名称及ISSN、检索号,出版单位及ISBN,专利授权号 |
时间 |
署名 情况 |
|||||||||||||||
红栀子无公害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
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证书号:EK080012 |
2007 |
1/9 |
||||||||||||||||
园艺品牌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模式研究 |
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证书号:EK100923 |
2010 |
1/6 |
||||||||||||||||
《园艺植物病理学》湖北省精品课程 |
湖北省教育厅:鄂教高[2010]8号 |
2010 |
1/5 |
||||||||||||||||
农科类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学生就业相结合模式的探讨 |
湖北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三等奖 证书编号:2009305 |
2009 |
1/7 |
||||||||||||||||
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证书号:EK070008 |
2007 |
1/7 |
|||||||||||||||||
红栀子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应用 |
2008年湖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验收 |
2008 |
1/7 |
||||||||||||||||
红栀子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 |
教育部成果证书号:360-07-2j570167-01。 |
2007 |
1/7 |
||||||||||||||||
红栀子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
省科技厅验收报告证书号:20092230203 |
2009 |
2/6 |
||||||||||||||||
板栗绿色食品工程技术研究 |
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证书号:EK070654 |
2007 |
6/10 |
||||||||||||||||
草霉遗传转化系统的建立及enche2基因导入的研究 |
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证书号:EK090590 |
2009 |
7/7 |
||||||||||||||||
鄂北冬枣贮藏期腐烂原因及药剂抑菌效果研究 |
安徽农业科学 ISSN 0517-6611. 39(35):21790-21790,22031 |
2011 |
2/6 |
||||||||||||||||
目前 承担 的主 要科 研项 目、 课题 |
名 称 |
来 源 |
起讫时间 |
经费 (万元) |
本人承担任务 |
||||||||||||||
优质、广适辣椒新品种‘楚椒808’中试与示范 |
国家科技部 |
2010—2012 |
150 |
课题主持人 |
|||||||||||||||
药用红栀子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研究 |
湖北省科技厅 |
2009—2012 |
20 |
课题主持人 |
|||||||||||||||
油茶无公害高产栽培模式的研究 |
湖北省教育厅 |
2010—2012 |
6 |
课题主持人 |
|||||||||||||||
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模式研究 |
湖北省教育厅 |
2008—2012 |
1.5 |
课题主持人 |
|||||||||||||||
鄂北冬枣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
湖北省教育厅 |
2010—2012 |
4 |
排序第二 |
|||||||||||||||
校内外指导 研究生 情况 |
时间 |
招生人数 |
获学位人数 |
||||||||||||||||
博士生 |
硕士生 |
博士 |
硕士 |
||||||||||||||||
2010年 |
|
|
|
|
|||||||||||||||
2011年 |
|
1 |
|
1 |
|||||||||||||||
主讲 课程 情况 |
时 间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 |
授课主要对象 |
|||||||||||||||
2007.1.—2007.12. |
园艺植物病理学、资源与环境概论、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 |
306 |
本科生 |
||||||||||||||||
2008.1.—2008.12. |
园艺植物病理学、资源与环境概论、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 |
306 |
本科生 |
||||||||||||||||
2009.1.—2009.12. |
园艺植物病理学、资源与环境概论、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 |
306 |
本科生 |
||||||||||||||||
2010.1.—2010.12. |
园艺植物病理学、植物保护概论、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 |
287 |
本科生、硕士生 |
||||||||||||||||
2011.1.—2011.12. |
园艺植物病理学、资源与环境概论、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 |
306 |
本科生、硕士生 |
||||||||||||||||
在该一级学科领军作用和主要贡献 |
1、领军重点学科建设,成绩突出 我校具有近70年的办学历史,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始建于1976年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华中农学院孝感分院(即现在的湖北工程学院农学院),通过36年的建设、发展、创新与积累,其学科基础、团队和综合实力在省内外位居前列,成为全省特色优势学科和湖北工程学院优先建设的重点学科。 学科负责人领导的湖北工程学院农学院长期以来十分注重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发展,更加注重建设本学科特色优势,2010年共建了湖北大学农业推广硕士(MAE)研究生湖北工程学院培养基地,2006年植物学学科被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为重点学科和硕士点立项建设学科, 2010年“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被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培育一级学科。 2、负责品牌专业建设,效果显著 学科建设发展的同时,学科负责人也十分注重专业建设,2003年、2010年向湖北省教育厅申请并被获批“环境科学”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依托我校农学院现有的环境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园艺、园林、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建设得到了加强,现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科学和园艺)和2个省级品牌专业(生物科学和园艺),学科负责人也是“园艺”国家特色专业和省品牌专业首席负责人。 3、主导学科队伍建设,组建了一支创新研究生力军 长期以来,学科负责人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开展了青年教师“一帮一”活动,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高层次学术梯队,形成教授群、博士群。学科团队成员由40人组成,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1人;博士21人,被湖北大学等重点高校聘为硕士生导师12人。 4、注重学科平台建设,搭建了多个省部级重点平台 目前,与本学科相关的拥有“特色果蔬质量安全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与武汉等地高校共建了科研平台,建有“生物质资源化学与环境生物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湖北工程学院);“作物病害监测和安全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程学院);科技部“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农业大学、湖北工程学院)和“湖北省生命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使得实验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保证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提高了科研水平。 5、潜心科学研究出成果,获奖励 本学科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科学技术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和自然科学重点项目6项,湖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参与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科技厅项目8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湖北省科技厅鉴定成果10项。2005年、2009年分别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排序1),1995年、2004年分别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2004年、2006年分别获孝感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获孝感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2009年分别获湖北工程学院“科研十佳”荣誉称号。 6、致力社会服务有成效,受好评 学科负责人组织科研团队,发挥学科专长,服务社会,在坚持“教学—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工作中,利用科研成果深入山区、农村,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受到了社会的好评和上级的肯定。如建立了孝昌县小悟乡开发扶贫点、开展云梦大棚蔬菜的配方施肥生产、湖北春晖集团万亩糯稻无公害栽培、孝南区西河镇红栀子病虫害防治、指导了孝昌县丰山镇柑桔低产园的改造、孝南区杨店镇早蜜桃贮藏等工作,还经常下乡举办过多种类型的培训班,现场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科负责人也是湖北省科技厅农村110首席专家,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了一定作用,在孝感地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得到社会好评。
|
二、本一级学科方向与特色
Ⅱ-1 研究方向名称:植物营养与生理 |
|||||||||
该方向主要学术骨干(限填3人) |
该方向队伍情况(人数) |
||||||||
姓名 |
李德华 |
邹礼平 |
章爱群 |
教授 |
副教授 |
具有博士学位 |
|||
出生年月 |
1959.07 |
1967.02 |
1974.12 |
3 |
3 |
7 |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博士研究生 |
博士研究生 |
专任教师中 |
|||||
35岁以下 |
36至55岁 |
56岁以上 |
|||||||
职称 |
教授 |
教授 |
副教授 |
5 |
5 |
0 |
|||
该方向的研究领域、优势与特色
研究领域:围绕提高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和对非生物逆境的抗性,改良作物的营养品质,重点研究以下方面问题:植物感受、适应养分胁迫的耐受机理和非生物逆境种质的筛选及作物品种改良,不同植物根际养分亏缺区的效应及其植物根系间的信号调控作用及机理,植物营养基因组学及代谢调控研究。 优势与特色:该方向针对湖北省耕地土壤养分普遍缺乏、酸性土壤铝毒害等农业生产面临的实际问题,将植物营养、植物生理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理论与技术有效结合,系统地研究了有机酸对土壤磷形态的影响、耐低磷种质材料鉴定及利用等方面的内容,取得了重要进展。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研究团队。
|
|||||||||
Ⅱ-2 研究方向名称:土壤化学与生态 |
|||||||||
该方向主要学术骨干(限填3人) |
该方向队伍情况(人数) |
||||||||
姓名 |
汪殿蓓 |
徐运清 |
刘 牛 |
教授 |
副教授 |
具有博士学位 |
|||
出生年月 |
1968.02 |
1960.09 |
1982.01 |
3 |
2 |
5 |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本科 |
博士研究生 |
专任教师中 |
|||||
35岁以下 |
36至55岁 |
56岁以上 |
|||||||
职称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4 |
6 |
0 |
|||
该方向的研究领域、优势与特色
研究领域:以湖北省丰富的土壤资源与特定的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以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目标,重点研究土壤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毒素与土壤矿物表面反应机制及相互作用机理、土壤环境化学与生态环境间相互作用等。 优势与特色:针对湖北省以水土资源为核心的农业环境及其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将土壤化学、生态学、农业资源信息工程等领域理论与技术相结合,在农业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基准、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面源污染控制与污染土壤治理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建有一门校级精品课程,组建了一支以中青年博士为主体的科学研究队伍。
|
|||||||||
Ⅱ-3 研究方向名称:农产品质量安全 |
|||||||||
该方向主要学术骨干(限填3人) |
该方向队伍情况(人数) |
||||||||
姓名 |
李国元 |
李春生 |
高丽 |
教授 |
副教授 |
具有博士学位 |
|||
出生年月 |
1964.07 |
1962.02 |
1972.11 |
4 |
3 |
4 |
|||
最后学历 |
本科 |
硕士研究生 |
硕士研究生 |
专任教师中 |
|||||
35岁以下 |
36至55岁 |
56岁以上 |
|||||||
职称 |
教授 |
教授 |
讲师 |
1 |
7 |
2 |
|||
该方向的研究领域、优势与特色
研究领域:紧密结合本地区特色农作物生产全程,以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主要研究农产品中农药、重金属、硝酸盐及致病菌的检测与风险评估;特色农作物的测土配方施肥和按需施肥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传统农药替代技术及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开发与推广。 优势与特色:该方向团队有多年从事特色农作物质量安全控制及无公害生产技术示范与推广的经验,已获4项省部级成果鉴定。2012年筹建了特色果蔬质量安全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平台。在鄂北地区特色果蔬,尤其是辣椒、大豆、红栀子、猕猴桃、珍珠花、冬枣、太子糯米等植物有害生物综合控制、无公害生产栽培模式的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形成了自有的优势与特色。
|
|||||||||
Ⅱ-4 研究方向名称:特色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
|||||||||
该方向主要学术骨干(限填3人) |
该方向队伍情况(人数) |
||||||||
姓名 |
田春元 |
李安明 |
杨新河 |
教授 |
副教授 |
具有博士学位 |
|||
出生年月 |
1966.10 |
1968.03 |
1974.11 |
4 |
3 |
5 |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博士研究生 |
博士研究生 |
专任教师中 |
|||||
35岁以下 |
36至55岁 |
56岁以上 |
|||||||
职称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2 |
8 |
0 |
|||
该方向的研究领域、优势与特色
研究领域:针对湖北省尤其是鄂北地区的特色植物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研究,以期挖掘湖北省名优特色植物资源并提高其附加值,以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优势与特色:鄂北地区,植物资源丰富;该方向开展薄壳核桃、猕猴桃等特色植物的引种、规范化栽培技术,初步选定了适合本地生长的特色品种;对绞股蓝、银杏、红栀子等具有开发前景的药用植物进行了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工业化生产工艺的研究,通过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弥补了本地区天然产物功能成分与生物大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空白;结合农村加工业的需求,深入研究了板栗、冬枣等特色经济作物,解决了农民的实际问题,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三、本一级学科基础数据与特征
Ⅱ-1本一级学科现有学位授权点情况 |
||||||||||||||||||||
学位授权点 |
学 科、专 业 名 称 |
批 准 时 间 |
||||||||||||||||||
一级学科博士点 |
|
|
||||||||||||||||||
其他二级学科 博士点 (已是一级学科博士点的不再重复填写) |
|
|
||||||||||||||||||
|
|
|||||||||||||||||||
|
|
|||||||||||||||||||
一级学科硕士点 |
|
|
||||||||||||||||||
其他二级学科 硕士点 (已是博士点或一级学科硕士点的不再重复填写) |
植物学在建硕士点 |
2006 |
||||||||||||||||||
湖北大学农业推广硕士湖北工程学院培养基地 |
2009 |
|||||||||||||||||||
|
|
|||||||||||||||||||
|
|
|||||||||||||||||||
Ⅱ-2本一级学科现有重点学科情况 |
||||||||||||||||||||
级 别 |
代 码 及 名 称 |
批 准 部 门 |
批 准 时 间 |
|||||||||||||||||
省 部 级 |
0903农业资源利用 |
2010 |
||||||||||||||||||
071001植物学 |
湖北省教育厅 |
2006 |
||||||||||||||||||
0903农业资源与环境 省级重点学科专项建设经费(400万元) 鄂财教发[2012]101号 |
国家财政部 湖北省财政厅 |
2012 |
||||||||||||||||||
Ⅱ-3本一级学科学术队伍情况(师资结构) |
Ⅱ-4本一级学科学术队伍情况(杰出人才) |
|||||||||||||||||||
类型 |
数量 |
备注 |
类型 |
数量 |
备注 |
|||||||||||||||
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总数 |
40 |
|
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
|
|
|||||||||||||||
博士生导师(校外兼职不计在内) |
|
|
教育部创新团队 |
|
|
|||||||||||||||
硕士生导师(校外兼职不计在内) |
|
|
|
|
||||||||||||||||
教授(研究员) |
14 |
|
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
|
|||||||||||||||
副教授(副研究员) |
11 |
|
|
|
||||||||||||||||
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比例(%) |
62.5 |
|
|
|
||||||||||||||||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 |
21 |
|
|
|||||||||||||||||
|
|
国家级教学名师 |
|
|
||||||||||||||||
|
|
|
省级教学名师 |
1 |
|
|||||||||||||||
Ⅱ-5本一级学科科研基础条件 |
Ⅱ-6本一级学科2007-2011年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
|||||||||||||||||||
级别 |
数量(个) |
备注 |
级别 |
项目数(个) |
经费数(万元) |
|||||||||||||||
国家级重点研究中心(工程中心、人文社科基地) |
1 |
|
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2 |
35.0 |
|||||||||||||||
部委级重点实验室 |
|
|
国务院各部门项目及国防重大项目 |
5 |
205.0 |
|||||||||||||||
部委级重点研究中心(工程中心、人文社科基地) |
|
|
国际组织资助或国际合作项目 |
1 |
3.0 |
|||||||||||||||
省级重点实验室 |
3 |
|
省级政府项目 |
51 |
200.0 |
|||||||||||||||
省级重点研究中心 (工程中心、人文社科基地) |
2 |
|
市级政府项目 |
4 |
8.0 |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
|
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 |
6 |
30.0 |
|||||||||||||||
Ⅱ-7本一级学科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
Ⅱ-8本一级学科2007-2011年教学与科研产出情况 |
|||||||||||||||||||
级别 |
项目数(个) |
经费数 (万元) |
类别 |
数量 |
备注 |
|||||||||||||||
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1 |
23.0 |
SCI、SSCI、AHCI 收录论文(篇) |
25 |
|
|||||||||||||||
国务院各部门项目及国防重大项目 |
2 |
200.0 |
EI、ISTP、ISSHP 收录论文(篇) |
15 |
|
|||||||||||||||
国际组织资助或国际合作项目 |
2 |
9.0 |
CSTPC、CSSCI收录论文(篇) |
|
|
|||||||||||||||
省级政府项目 |
30 |
85.0 |
授权发明专利(项) |
5 |
|
|||||||||||||||
市级政府项目 |
2 |
3.0 |
出版学术专著(部) |
20 |
|
|||||||||||||||
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 |
8 |
40.0 |
授予学位(个) |
博士 |
|
硕士 |
12 |
学士 |
516 |
|||||||||||
Ⅱ-9本一级学科2007—2011年教学科研获奖情况 |
||||||||||||||||||||
类型 |
数量 |
备注 |
类型 |
数量 |
备注 |
|||||||||||||||
国家科技成果最高奖 |
|
|
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 |
|
|
|||||||||||||||
国家科技四大奖 |
|
|
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
4 |
|
|||||||||||||||
省级科技成果最高奖 |
|
|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
|
|||||||||||||||
省级科技四大奖 |
|
|
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
|
|||||||||||||||
中华医学科技奖 |
|
|
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
|
|
|||||||||||||||
中华中医药科技奖 |
|
|
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
58 |
|
|||||||||||||||
Ⅱ-10本一级学科2007-2011年学术交流情况 |
Ⅱ-11本一级学科教学基础条件 |
|||||||||||||||||||
类型 |
数量 |
备注 |
类型 |
数量 |
备注 |
|||||||||||||||
留学教师 |
2 |
|
教学或专业实验室(个) |
10 |
|
|||||||||||||||
外籍教师 |
|
|
10万以上仪器设备(台/套) |
18 |
|
|||||||||||||||
与国外联合培养本科以上学生 |
|
|
仪器设备总值(万元) |
1250 |
|
|||||||||||||||
主办国内学术会议 |
5 |
|
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个) |
5 |
|
|||||||||||||||
主办国际学术会议 |
3 |
|
中外文藏书(万册) |
2 |
|
|||||||||||||||
在国外讲学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 |
5 |
|
中外文期刊(种) |
270 |
|
|||||||||||||||
在国内讲学或在国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 |
10 |
|
电子数据库(种) |
6 |
|
四、支撑本一级学科的基地、平台清单
Ⅲ-1与本一级学科相关的现有国家(部、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平台)情况 (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 |
|||
序号 |
基地(平台)全称 |
批准部门 |
批准时间 |
1 |
特色果蔬质量安全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科技厅 |
2012 |
2 |
生物质资源化学与环境生物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武汉大学、湖北工程学院) |
湖北省教育厅 湖北省科技厅 |
2009 |
3 |
作物病害监测和安全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程学院) |
湖北省教育厅 湖北省科技厅 |
2004 |
4 |
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农业大学、湖北工程学院) |
国家科技部 |
2011 |
5 |
湖北省生命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湖北省教育厅 |
2010 |
6 |
湖北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湖北省教育厅 |
2007 |
五、本一级学科标志性科研成果清单
Ⅳ-1与本一级学科相关的2007-2011年标志性科研成果情况 (包括:获得重大的科研奖项、重大项目、专利,发表的重要论文、专著等) |
|||
序号 |
成 果 名 称 |
完成人(*) |
获奖名称、等级及证书号,时间等 |
1 |
水稻、玉米耐低磷优异种质材料营养生理特性及利用研究(湖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大项目) |
李德华 |
成果证书号EK2012D200016000468 |
2 |
红栀子无公害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湖北省科技厅攻关项目) |
李国元 |
成果证书号EK080012 |
3 |
猕猴桃栽培模式的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 |
华光安 |
成果证书号EK070653 |
4 |
双高大豆无公害生产技术开发(2010GA184011) |
李春生 |
国家科技部 |
5 |
优质、广适辣椒新品种‘楚椒808’中试与示范(2010303) |
李国元 |
国家科技部 |
6 |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VI型分泌系统Hcp和VgrG基因功能研究 |
付本重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7 |
一种青檀纤维的分离方法 |
汪殿蓓 |
专利授权号ZL201110086658.5 |
8 |
一种发根农杆菌介导茶树发根高频诱导与遗传转化的方法 |
毛清黎 |
专利公开号CN101781661A |
9 |
有机酸对土壤无机态磷转化和速效磷的影响 |
章爱群 |
生态学报,2009,29(8) |
10 |
锌胁迫对不同耐低磷玉米生长及磷、锌养分吸收的影响 |
章爱群 |
华北农学报,2009,24(5) |
11 |
有机酸对不同磷源条件下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
章爱群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9,15(4) |
12 |
Image Recognition for Abnormal Groups of Tobacco Leaves |
刘华波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al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2011 |
13 |
Grading tobacco leaves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reflectance and transmittance images |
刘华波 |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9,17(3) |
14 |
Enhanced generation of oxidative species and phenol degradation in a discharge plasma system coupled with TiO2 photocatalysis |
王慧娟 |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08,(1-2) |
15 |
Co-producing lipopeptides and poly-γ-glutamic acid by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of Bacillus subtilis soybean and sweet potato residues and its biocontrol and fertilizer synergistic effects |
王启军 |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8, 99 |
16 |
Kinetic study on the liquefaction of cornstalk in polyhydric alcohols |
王志华 |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2010, 32 |
17 |
鹰嘴豆种子水煎剂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含量影响的研究 |
田春元 |
食品科学, 2010, (1) |
18 |
正交试验法优选鹰嘴豆种子中鹰嘴豆芽素A的提取工艺 |
田春元 |
食品科学, 2010, (6) |
19 |
青檀天然群落土壤成分及其对青檀生长的影响 |
汪殿蓓 |
生态环境学报, 2010,19(10) |
20 |
猕猴桃优质安全高效栽培 |
杨清平 |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
六、本一级学科建设目标及发展规划
一、建设目标 在三年(2013—2015)建设期内,将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建成在省内外有影响的重点学科;建成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点;建成省部级平台1个;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20-30项;新技术开发转化10项;获得省部级成果奖3项以上;培养学科、学术带头人10名;入选湖北省优秀创新团队1个;培养农业推广硕士50名。 二、建设规划 1、学科发展。今后三年(2013—2015),重点围绕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三个方面进行建设和发展。拟凝练并形成3-5个稳定的学科方向,汇聚50名左右结构合理、水平高、创新力强的学科队伍,在重点学科、硕士点、重点平台、重大项目、重要成果、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不断扩大本学科在省内外的影响力。 2、队伍建设。加强学科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力争至2015年本学科队伍有教授20人以上,博士30人以上,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学科队伍规模稳定在50人左右,形成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和水平较高、创新力强的学科队伍,为成功申报硕士点奠定坚实基础。 3、科学研究。积极申报纵、横向项目,力争至2015年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20-30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以上;专利3-5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0篇以上,其中被SCI、EI、ISTP检索的论文数10篇以上。 4、平台建设。立足本学科现有基础,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增加仪器设备的总值、台套数,并提高利用率。根据本学科凝练后稳定的学科方向,有针对性地对现有软硬件条件加以重组、改建和完善,力争至2015年建成省部级平台1个,为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5、社会服务。遵循“科学—技术—社会”(STS)紧密联系的发展模式,始终把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科研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鼓励和敦促教师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加强新技术开发和成果应用转化。力争至2015年,新技术开发转化10项,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6、人才培养。在重点办好农业资源与环境和相关农学类本科专业的基础上,强化既有的与湖北大学联合培养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工作,至2015年,培养农业推广硕士50名。同时力争在2015年前,独立申报成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硕士学位点,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加强创新及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建设措施 1、组织管理 重点学科建设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学校重点学科办公室负责重点学科建设的日常工作,指导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的制订,检查规划的实施情况,协调有关的业务主管部门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的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学科的首席负责人是该学科的带头人,直接负责执行和落实重点学科的各项建设工作。 2、学科队伍建设 充分运用学校高层次人才建设政策,三年内(2013—2015),引进博士5-10人,晋升教授3-5人,出国进修、访问3-5人,培养学科、学术带头人10名,入选湖北省优秀创新团队1个。 3、科学研究工作 在争取学校政策扶持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的科研任务、企业委托开发项目等,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科学研究,三年拟筹措500-1000万元。设置专职科研岗位,招聘高层次人才,实行聘期管理;为鼓励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多出成绩、出好成绩,专门制定重点学科科研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对学科组成员的工作和业绩,实行考核和奖励。 4、学科条件建设 三年内投入1000万元左右,使本学科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总值从现有的125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以上。对实验室进行重组、改建和完善,建成省部级平台1个 5、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 投入500万元,用于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点建设和促进成果转化、孵化创新产业、服务行业企业等。
|